葡萄膜渗漏是指脉络膜和巩膜之间的液体交通,常见于青光眼患者,具体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日,温州的游逸安教授等在 Journal of Glaucoma 发表了超声生物显微镜用于评估葡萄膜渗漏的相关研究,让我们来共同学习。
青光眼手术后常发生葡萄膜渗漏,如小梁切除术后及滤过泡穿刺。然而,未接受过手术治疗的青光眼患者也可发生葡萄膜渗漏,特别是在急性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APAC)的病人接受药物治疗眼压迅速下降后。
最近也有研究显示,葡萄膜渗漏不仅发生在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PACG)的病人,包括慢性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急性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及其对侧眼,也可发生在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POAG)的病人。
发生在青光眼的葡萄膜渗漏通常涉及到前房的各个结构,包括睫状体扁平部、睫状突等,无法用传统的眼科 B 超和眼底镜观察到。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的发展,使没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脉络膜上液也能够得到清晰显示,从而得以直接观察房角及睫状体的情况。
该研究共纳入 152 名 APAC、PACG 及 POAG 病人,共 287 只眼(包括患眼和健侧眼),均已接受过抗青光眼药物治疗,通过 UBM 评估葡萄膜渗漏及测量前房各项参数。
该研究主要通过 UBM 显示的脉络膜和巩膜之间间隙大小评估葡萄膜渗漏情况。渗漏根据 UBM 表现分为三级(图 1):0 级,无间隙;1 级,裂隙状(睫状体上间隙小于睫状体厚度的 1/2);2 级,带状(睫状体上间隙大于睫状体厚度的 1/2);3 级,显著(睫状体上间隙大于睫状体厚度)。
图 1 为 UBM 评估葡萄膜渗漏的分级,A:1 级葡萄膜渗漏;B:2 级葡萄膜渗漏;C:3 级葡萄膜渗漏
最终,在 194 只患眼中,共有 40 只眼(20.6%)发现葡萄膜渗漏,对侧眼均未发现葡萄膜渗漏。APAC、慢性 PACG 及 POAG 发生葡萄膜渗透的患病率分别为 29.3%、10.9% 和 3.1%,存在统计学差异。
在 40 只存在葡萄膜渗漏的患眼中,42.5% 为 1 级渗漏,37.5% 为 2 级渗漏,20% 为 3 级渗漏。在 APAC 患眼中,1、2、3 级葡萄膜渗漏患眼的平均前房深度(ACD)也有所不同,3 级渗漏的 ACD 相比 1 级更小,但相比 2 级无统计学意义。
研究者认为,APAC 患眼发生葡萄膜渗漏的概率更高,是由于 APAC 为急性病程,短期内眼压的快速下降和前房的炎症反应会促使葡萄膜渗漏的发生。同时作者提出,APAC 患眼更容易发生葡萄膜缺血、炎症及低眼压,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的副作用也同样会促使葡萄膜渗漏的发生。
本研究中 APAC 对侧眼未见葡萄膜渗漏,可能是由于全身应用降眼压药物仅导致对侧眼轻微的眼压变化,且缺乏高眼压导致的相关缺血机制。
该研究的局限性在于未设置对照组,不能判断在未进行治疗的情况下是否会发葡萄膜渗漏。同时,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以更加深入地明确相关机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