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眼科学术交流 > 文章详细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临床路径 (2016年版)

发布日期:2016-12-23   http://www.zgjsyw.com
导读: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即典型的眼底改变,同时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可以确定诊断 1.症状:患者视物模糊、视力明显减退,严重者视力降至手动,或某一部分视野缺损有暗点,伴或不伴视物变形。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ICD10:H34.803),特别缺血型、出血型或完全型阻塞,伴黄斑水肿者,需行玻璃体腔注药术(ICD-9-CM-3:14.790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即典型的眼底改变,同时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可以确定诊断

1.症状:患者视物模糊、视力明显减退,严重者视力降至手动,或某一部分视野缺损有暗点,伴或不伴视物变形。

2.典型眼底改变:视盘多有高度水肿充血,边界模糊并可被出血掩盖,晚期者可无视盘水肿,或有新生血管形成。视网膜动脉管径正常,静脉迂曲扩张,沿着视网膜4支静脉有大量或中等量大小不等的线状、火焰状出血,部分被组织水肿及出血掩盖。黄斑部放射状皱褶,呈星芒状斑或囊样水肿,视网膜有轻度水肿。

3.FFA结果:完全性阻塞型在病程之初造影早期可因视网膜有大量出血病灶,使脉络膜及视网膜荧光被掩盖,在未被掩盖处则可见充盈迟缓的动静脉;造影后期,静脉管壁及其附近组织染色而呈弥漫性强荧光;黄斑可呈花瓣状荧光素渗漏。病程晚期,出现无灌注区。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眼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诊断明确

2.病情需要

3.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H34.803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2天,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检查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泪道;

2.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

4.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包括肝肾功能、血脂、血糖);

5.眼科检查:黄斑部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底照相;

6.中青年患者排查血管炎性相关因素

7.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胸部X光片、颈部血管彩超、眼底激光治疗等。


(七)术前用药

1.术前抗菌药物眼药,4次/日,用药1-3天;

2.根据病情需要必要时应用抗炎、活血化瘀和/或营养神经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1-3天

1.麻醉方式:表面麻醉或球后/球周阻滞麻醉,必要时联合神经阻滞麻醉;

2.手术方式:玻璃体腔注药术;

3.眼内注射药物:抗新生血管药物和/或糖皮质激素;                  

4.术中用耗品:一次性注射器;

5.手术用设备:必要时使用显微镜、眼科手术显微器械;                     

6.输血:无。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

1.裂隙灯检查;

2.眼底检查;

3.视力;

4.眼压;

5.术后眼部用药:抗菌药物+类固醇激素+非甾体抗炎眼药;

6.根据病情需要必要时应用抗炎、活血化瘀和/或营养神经药物;


(十)出院标准(围绕一般情况、切口情况、第一诊断转归)

1.手术后反应较轻,病情稳定;

2.切口闭合好,无感染征象;

3.眼底检查无明显改变;

4.眼压正常,裂隙灯检查无明显异常。


(十一)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等待术前检验结果;

2.术后炎症反应或并发症;

3.需进行全身病相关治疗。

4.患者其他原因。


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ICD10:H34.803)

行玻璃体腔注药术(ICD-9-CM-3:14.790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6天


预约挂号注册

向全国无数位爱心医生提问
(病情描述不能少于10字)
健康小提示:注意不要长时间持续疲劳用眼,保护好您的视力.

特别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