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参与视网膜正常的代谢活动,其功能的失代偿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而RPE厚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观测指标,亦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既往针对非疾病状态下RPE厚度的研究多来自死后或眼摘的病理标本,容易受到人为处理因素的影响。而近年来利用SD-OCT技术进行的活体RPE厚度研究,大多样本量均较小,可靠性有限。
为了更客观描述非病理状态下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BM)复合体的厚度,并明确RPE-BM复合体厚度与眼部及全身因素间的关系,Fang Ko等人对英国生物库(UK Biobank)中的SD-OCT所测的RPE-BM厚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1月的Ophthalmology杂志上。
UK Biobank是一项基于社区的大规模队列研究,该研究共计纳入67318名40-69岁间的参与者,并完善相应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眼部专科检查(包括黄斑区的SD-OCT)。只有从正常个体中(满足视力≥20/25,屈光度在-6 D到6D之间,眼压在6-21mmHg之间,否认眼部疾病史、糖尿病史或神经系统疾病史)获取的中心注视稳定的高质量SD-OCT图像方可被纳入此次分析,如果参与者双眼均符合纳入标准,则用STATA软件随机选取其中一眼为研究对象。研究最终纳入34464只眼进行分析,对所获取的RPE-BM复合体厚度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检验,利用多因素回归模型明确了RPE-BM复合体厚度与眼部、全身特征间的关系。
RPE-BM复合体厚度作为该研究最主要的测定指标,由 Topcon 3D OCT 1000 Mk2在免散瞳条件下进行拍摄,采用三维黄斑体积模式扫描,利用TOPCON高阶分层算法(TOPCON Advanced Boundary Segmentation,TABS)对RPE-BM复合体进行自动识别,并对ETDRS中9个黄斑亚区中RPE-BM复合体厚度分别进行测量。
该研究结果显示,中心凹区的平均RPE-BM复合体厚度为26.3µm(标准差,4.8µm),其中鼻侧和颞侧黄斑亚区的RPE-BM厚度显著厚于上下方(见图1)。这一结果较既往病理学研究结果多出了4-5µm,考虑为TABS在对RPE-BM复合体进行划界时多加入了一个像素(分界线本身),即对应的3.5µm。减去3.5µm后,该研究结果与既往病理学研究相当。
图1. A,中心凹区RPE-BM复合体厚度。平均,26.34µm;标准误,0.02µm;标准差,4.80µm。B,图示不同亚区RPE-BM复合体厚度测量结果。平均值±标准差(µm)。
进一步利用年龄分层进行多因素回归后显示(表1),在45岁以下人群者中,黑人或混血/其他种族(分别+3.61µm,+1.77µm VS白人;p<0.001)、远视人群(+0.4µm/D; p<0.001)的RPE-BM复合体相对更厚,而在45岁以上者中,年龄(-0.1µm/y;p<0.001),南亚裔(印度裔为主,也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其它南亚族裔人群;-0.45µmVS 白人;p=0.02)、身高(-0.02µm/cm;p<0.001)、眼压(-0.03µm/mmHg; p<0.001)、吸烟(-0.27µm VS 不吸烟者;p=0.02)是RPE-BM变薄的危险因素,而黑人或混血/其他种族(各+3.29µm,+0.81µm VS白人;p<0.001)、远视者(+0.28µm/D; p<0.001)的RPE-BM厚度优势依然存在。性别、华裔(VS白人)被认为与RPE-BM厚度变化无显著相关。另外,收缩压、舒张压、BMI 亦与RPE-BM厚度无关。
表1. 中心凹区RPE-BM复合体厚度的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年龄分层,分≤45岁组和>45岁组)
综上,该研究认为RPE-BM复合体厚度与年龄、种族、屈光度、眼压和吸烟状态均相关。其中RPE-BM复合体厚度与眼压间的关联性意味着其可能与青光眼的发病相关,而RPE-BM复合体厚度与年龄、吸烟间的相关性则可能参与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研究中,任何与RPE-BM厚度相关的结论都基于对SD-OCT图像的解读,是依据光学反射性的变化对RPE-BM复合体进行的识别划分。如果RPE细胞内的光学反射性发生变化,则研究所测值亦会发生变化,并不能单纯反应RPE-BM复合体厚度的改变,需予注意。
(本文图表均摘自原文)
原文:
F Ko,PJ Foster,NG Strouthidis,et al. Associations with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Thickness Measures in a Large Cohort: Results from the UK Biobank. Ophthalmology, 2016, 124(1): 10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