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基层卫生何时能跟上小康步伐
3月5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地。针对当天上午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们有很多心里话要说,其中既有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老问题的焦虑,也有面对城镇化发展、人口流动新挑战的隐忧。
旧话重提:现在发愁的是软件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没有出现,我觉得应该加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针灸研究所副所长杨金生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直接关系医改的成败,还需政府更加重视,找准方向,加大投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小儿心脏中心主任刘迎龙告诉记者:“这几年到各地调研时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前是‘平房、板凳、嗑瓜子’,现在是‘楼房、沙发、看电视’。硬件水平提上去了,人员素质与水平却还是上不去,这种情况要改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举例说,作为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地,北京市的医务人员数量应该不紧缺。然而,北京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配应为3.8万名社区医生,实际上只有2万人。
根据测算,北京市基层医生的平均年收入为7.4万元,大医院医生的平均年收入为14万元,差了将近1倍。“基层医生与大医院医生的收入差距太大,直接影响医生的就业取向。解决不了医生到基层去的问题,基层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就织不起来。”方来英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吴明江说:“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增加和积极建设,基层的硬件设施有了很大改善,现在发愁的是软件。”
危险讯息:基层网底有破的风险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甚至可能出现漏洞,进而危及医改成果,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对此忧心忡忡。他透露,从今年年初到现在,全国共报告发现了几千名麻疹患者,为近几年历史同期水平的7倍。“麻疹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指标,只要打了疫苗,就能预防,现在出现这样的情况,骗不了人,说明我国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在滑坡。”
“公共卫生的服务网底已经到了近几年的最低水平。”王宇表示,国家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缺口依旧很大,“单纯在疾控这一块,现在的情况是工作经费不缺,人员经费十分缺乏。中国疾控中心现在人员经费的赤字达到4.5亿元,长期负债运行。国家层面如此,基层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王宇表示,以前,基层疾控机构是政府全额财政拨款单位,“但水平实在太低,根本留不住人。现在,在某个东部发达省份出现了新的情况,将基层疾控部门确定为差额拨款单位,允许疾控部门去赚钱改善待遇。基层疾控部门去盈利,这种信号是十分危险的”。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疾控中心主任沈进进说,乡村医生的身份问题事实上已经直接影响到医改的进一步推进。为确保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不破,应让医改的成果惠及包括乡村医生在内的广大农民。
沈进进建议,参照民办教师转化分流的方式,由国家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地区的编制,将考核合格、取得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统一纳入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内,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直接或委托乡镇卫生院对其统一进行绩效管理,彻底解决乡村医生的身份编制问题。
献计献策:基层人才需量身打造
对如何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素质及知识结构问题,代表委员们纷纷献计献策。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副校长熊思东建议,应大力推进乡村医生继续教育规范化,“在学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上,都要认真下功夫”。
熊思东说,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基层医生培养体系,原有的五年制医学生培养方式造就不了合格的基层医生,而且绝大部分人不愿到基层去。“不能简单地理解,培养基层医生就是缩短学制;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基层医生就是低级医生,而是要为他们量身打造适宜的培养方式,目前推广的‘5+3’模式有利于医学生掌握全科知识,贴近基层为群众服务,应大力推广。”
熊思东认为,城市大医院要结对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定期下基层的机制。然而,这种做法的实际效果在两会上也遭到质疑,方来英说:“当前一些专家下基层只是走走过场,让基层机构的负责人在帮扶意见上盖章证明下过基层,实际解决不了基层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医疗卫生不应被遗忘
在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地方政府没有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纳入规划。熊思东说,各级政府应将基本医疗资源作为一项刚性指标列入发展规划,明确医疗资源分配,不要等“大楼建起来了,却无法满足基本的医疗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2%,但是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却只有35%。大量的农民工实现了地域转移和职业转换,但还没有实现身份和地位的转变。如何将改革“最大红利”和城镇化“最潜力”结合起来,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应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推进进城农民工和市民在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的均等化。
“要防有速度无质量的城镇化,避免地方一哄而起搞大跃进,一味追求城镇化的高速度和规模扩张,陷入速度至上陷阱。”辜胜阻表示,社会保障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被认为是社会的“稳定器”、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和经济发展的“减震器”。目前,我国离人人有保障的目标还有差距。虽然统计上,制度覆盖了90%以上的人口,但由于部分农民工和部分在城镇就学的农村中小学生重复保险(即参加新农合又参加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使得这部分人被多算一次)以及其他原因,真实参保率会低很多。解决这部分人的就医保障问题,不仅需要医保层面的改革,更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上持续发力,将他们收入“网中”,不成“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