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眼科学术交流 > 新闻详细

结合眼科学学术发展探讨

发布日期:2014-02-10   http://www.zgjsyw.com
导读:结合不是“接合”,不是“混合”,不是“凑合”,而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山泉小溪汇成支流,支流汇成江河,江河融入大海。在医学领域,多方共存,各自沥尽芜杂,不断相互融合的玖象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今后还要继续下去。结合学是有着强大的生命里的新学科。

来源: 国际眼科时讯 

 

  崔浩 哈尔滨眼科研究所

  结合的概念

  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必须面对不能回避的问题。

  从行政管理角度,结合是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

  从学术前进与学术发展的角度,结合是融会中医学与西医学各自的优点及长项,取长补短,形成自身特点的医学体系。

  结合不是“接合”,不是“混合”,不是“凑合”,而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山泉小溪汇成支流,支流汇成江河,江河融入大海。在医学领域,多方共存,各自沥尽芜杂,不断相互融合的玖象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今后还要继续下去。结合学是有着强大的生命里的新学科。

  实行结合的必要性

  中医是科学,西医也是科学。几千年来中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用哲学思维方法进行了总结,有些用猜想与假设试图解释。形成了古老的学说体系。西医本来也很原始,但自从西方工业革命和文艺复兴以后,相继出现了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影像学、遗传学乃至分子生物学…… 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生命现象和医学实践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规律,探讨机制,形成了新的医学学术体系,完成了由“蛹”到“蝶”的蜕变。

  古老的医学学术体系需要新生,新的医学学术体系应该对古老医学实践经验尊重,发掘,研究,丰富与发展。取消任何一方都是重大的损失,事实上也取消不了。但都需要前进,需要进步,需要更新,都应该旧貌换新颜。

  曾经有过一种论调要取缔中医,其理由是因为应用中医的方法说明不清楚作用机制。

  其实,说不清楚机制的岂止中医中药?又岂止在医学领域?

  先有实践再探讨理论机制还是先明确了机制再去实践?追根溯源,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但不能仅仅满足于实践经验,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其机制与理论。

  一个十分浅显明了的例子,就是几千年前,人类就知道需要饮水、进食。但那时并没有现代营养学,也没有生物化学,人们不了解蛋白质、氨基酸、酯类、维生素、矿物质……,更不懂得无氧酵解、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呼吸链及能量代谢。如果,不懂这些机制,就停止进食,饮水,那人类的生存延续将会是个什么状况?人类将不复存在。

  所以,几千年积累的中医中药学 中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不能因为有一些还不清楚机制就将其废除。那样对人类的损失是灾难性的。西医药学的许多机制问题也还在探索过程。

  但是,这也不能成为不去深入探讨中医中药的机制的理由。“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践的范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事实上,探讨中医中药医疗实践经验中的机制,使之发扬光大,不仅是中医中药学的需求,也是西医西药学的需求,更是结合学的历史使命!

  取缔中医中药的主张是错误的,但也不能满足于中医中药的古老实践经验。古老的中医应该更新,同样,西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自我更新。

  借鉴和吸取西医学中实验求证的实证方法,深入探讨中医中药的机制与理论;借鉴中医中药学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整体观的哲学思想,丰富西医的现有内涵有如两江回合,必然推进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这是结合的必要性。那么可行性又如何呢?学和西医药学都是医药学,都是为人类的防病治病,维护健康做出了贡献并将继续做出贡献的。很多西药出现的本源是草药,如洋地黄、阿托品、黄连素、青蒿素、三氧化二砷等等。洋地黄的来源本来是草药洋地黄,  1785 年,英国的威廉发现毛地黄中的成分洋地黄可以治疗心脏疾病,20世纪50年代才化学合成之,使之列入西药行列中。

  学几千年来在全世界千万亿种物质中筛选出上千种乃至几万种药物,使筛查中药由大海捞针变成了小盒取针,是很了不起的成功。的方剂学又回答了这些药物在人体应用的安全性与相互配伍的规则,如果没有这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对每一种药物都得通过细胞培养、各类动物实验,再到人体临床验证,那是很漫长而复杂的。现在,很多中药已在人体长期应用,行之有效,但也不等于不再进行实验研究,可是那已经是在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研究了。

  所以,实践证明,结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

  实现结合的途径

  首先,要对学和西医药学都要认同,这种认同是没有偏见的,是事实求是的,是用一种公正求实的态度认同。是不故意夸大也不故意贬低的。我们尊古而不泥古,开放而不媚洋。

  中药与方剂是有效的,应该肯定,继承。但是,不能就此止步,要看到中草药成分复杂,同一种草药由于产地不同,种植及加工方式方法不同,在其内在成分上存在差异,甚至是很大的差异。同一种草药,生产在北方与生长在东部不同。就是划定地块种植同一种草药,不同的年份也不同。降雨不同,天气不同,土壤也在变化,产品也得变化,等等。所以,质量监控怎样实现?测其标志性成分,其他成分仍有差异。用“指纹图谱”的方法去识别,仍有混杂波形存在,甚至不少的杂波,是不可忽略的。所以,提取中药的单体是更好的研究中药,应用中药的重要道路,甚至是必经之路。

  提取与应用其单体成分不是否定生药,不是毁灭中药,而是使其综合利用,放出更大的光彩。中草药提取的单体成分可能更加有效,质量监控更容易实现,机制更容易说明清楚,这有什么不好?黄连素、川弓嗪、葛根素的问世就是很好的例证。

  单体不等同于原药。但可以将一种原药的不同单体组合应用。几千年的中医中药实践经验告诉了我们中药原药的安全性,也就大体告诉了我们其中单体成分的基本安全性;几千年的中医中药实践经验告诉了我们不同中药之间可以组方,也就基本上告诉了我们来自不同中草药的单体成分基本上可以配伍;几千年的中医中药经验告诉了我们中草药的有效剂量与安全剂量,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其单体的用量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既不是否定中药,更不是“弃医存药”。

  对待中医理论,要尊重,要学习,要进一步理解,取其精华,修其误区。中医理论很丰富。其中阴阳学说是十分正确的哲学思想。现代哲人称为“矛盾论”或“对立统一论”或“一分为二理论”。“阴阳共存,阴阳互根,阴阳转化”是符合宇宙规律的。在医学领域,涉及阴阳的问题比比皆是,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开睑与闭眼的配合,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凝血与溶血,兴奋与抑制,出生与死亡,同化与异化,氧化与还原,分解与合成……。至于“五行学说”,要理解其中反映出了宇宙万物间的辩证关系的合理内涵。在人体,存在不同器官间的加强与减弱,上调与下调,就是深入到分子生物学,不同调控因子之间存在着直接、间接上调与下控的复杂关系。当然,各种因子,各种元素未必数必逢“五”。就是中医理论本身也不拘泥于“五”这个数字,如“七情”、“六腑”、“三焦”、“四气”、“六淫”等也不尽都是“五”。另外,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只是个比喻,打比方,说明人体内外事物之间的加强与减弱,上调与下调的关系。“木”也未必克“土”,种草种树有利于土壤保护,“火”也未必克“金”,从矿石到提高金属的纯度冶炼还需要“火”嘛!所以“尊古而不泥古”,恰当理解中医理论中的精髓,而不去钻牛角尖,抠小字眼。中医理论中的“脾主运化”“脾统血”和西医学中的解剖学、生理学不能完全对应上,解释中医理论中的“心主神明”“心主血”也没必要非要解释说中医当年说的“心”还包括脑,在科学史上,用新的理论更新旧理论是不足为奇的,也没必要因此就否定前人的功绩。在西医史上,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就否定了历史上权威医学哲人盖伦的“潮汐”理论。中医“以毒攻毒”的理论也还得到验证,但要应用得法,不能用水浒传中潘金莲毒死郎的故事去攻击中药学“以毒攻毒”理论的合理内涵。“上医治未病”对预防医疗,调整亚健康状态很有指导意义。“过去不及都是病”在调整人体平衡方面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不能由于中医理论古老就丢弃它,因为很多治疗原则,用药方法是由这古老理论引伸出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丢弃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去研究法则与方药就可能走弯路,不如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学习,运用中医理论,探求重新解读之,使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焕发青春。我们说,是解读中医理论,而不是丢弃中医理论。不是为其中不通之处强行辩解,而是在其传统的经验与思维方式的启迪下,通过新的实践,形成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是把中医理论和现代西医理论揉合、融合、汇合起来的理论,三条江水会合以后,还有必要去区分下游的水属于哪一条江吗?

  至于中医学中的非药物治疗,如针灸、按摩、入静、导引等有益于健康,应该发扬光大更是不争的事实了。

  结合眼科学发展方向的探讨

  (一)中医眼科学的成就是不能否定的

  在没发现西医白内障手术以前,中医的针拨白内障很早就解决了这些患者提高视力的问题。直到如今,针拨白内障的方法也没有完全被淘汰,对少数由于年龄、全身多病等因素而不适宜做白内障手术的患者来说,针拨白内障仍不失为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国师唐由之教授创用的白内障套出术不仅解决了针拨白内障后晶状体长期存留玻璃体腔的隐患问题,更重要的是打开了被认为不可打开的经睫状体扁平部进行玻璃体手术“禁区”,而且证明了所谓“交感性眼炎”并不像此前西医眼科学理论中所描述的那么令人恐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中医眼科学中关于眼部外用药的方剂,如大青叶洗眼剂、化铁丹眼药水、八宝眼药水、七宝膏、千里光眼药水、立胎煎、朱砂煎、退云散、涩化丹、黄芩眼药水、铜绿膏、黄连西瓜霜眼药水等不仅过去临床应用治疗眼病,今后也有进一步发掘的价值。古籍千金方、千金翼方、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等很多有价值的治疗眼病的方剂值得学习、继承与发掘。孙思邈关于治疗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症)的方法之先进性不言而喻。

  (二)治疗眼病与全身辩证相结合

  眼科医护工作面对的对象是眼病,按眼科诊断治疗原则治疗。但是,不能忽略的是眼科医护工作面对的不仅仅是眼病,更是面对着一个整体的病人,对其全身状况不能忽略不管。对其全身其他系统和器官状况要力争多了解一些,有明确的其他病,如糖尿病、风湿、高血压,要建议其相应治疗;对其亚健康状态,不良饮食习惯、不良心理状态等也要辨证施治,调整整体平稳。有些眼病,特别是反复复发的眼病,如病毒性角膜炎、葡萄膜炎、糖尿病性眼病、眼底出血、免疫功能失调、青光眼等等,只诊治局部眼病是远远不够的,要顾及全身,包括西医诊治与中医辨证施治。

  (三)结合眼病康复学

  眼科疾病很多经过手术治疗后,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无菌手术也未必都需要滥用抗生素),每日换药,按时拆线之后,容易被西医眼科至今仍然忽略的问题是康复期治疗。要消除水肿,改善循环,恢复生理功能,在眼科康复学方面,中医中药大有可为。

  (四)眼部屏障与眼部用药的问题

  眼球是一个屏障比较明显的器官,有血-眼屏障,包括前屏障、后屏障。从另一角度,分为内屏障、外屏障。此外,眼球壁(角膜、巩膜、球结膜等)也都有不同的屏障功能,这些屏障在正常情况下对眼内组织有保护作用,对屈光间质的透明有保障作用。但是,在治疗某些眼病时,也阻挡了药物到达眼内,中医理论中“药至眼所”与西医理论中药物作用到达“靶点”的理论是一致的。因此,在治疗眼病时,促进药物进入眼内,促进眼部屏障非破坏性开放而又能可逆性恢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中的“佐”与“使”可能起到“载药之舟”的作用。研究证明,冰片与薄荷有此作用。而且,冰片与薄荷本身也有明目,祛除某些目疾的作用。如果沿此方向研究下去,最终证明某些中药,如冰片、薄荷等运用得当,可以促进其他药物进入眼内,就会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也对“君、臣、佐、使”中的“佐”与“使”有了新的解读。

  (五)重视民间眼病治疗的有效经验

  对流传民间的眼病疗法应予重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可能发现新的学术源头。

中近网:http://www.zgjsyw.com

向全国无数位爱心医生提问
(病情描述不能少于10字)
健康小提示:注意不要长时间持续疲劳用眼,保护好您的视力.

特别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