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Ophthalmology》2013年11月报道】题: 低能量光动力疗法与雷珠单抗对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对比(作者So HyunBae等)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表现为长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和弥漫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功能失代偿,该疾病多表现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视网膜下浆液长期存在或反复发作,常导致黄斑萎缩、RPE退化、甚至脉络膜新生血管。新发展的光动力疗法(PDT),通过促进脉络膜低灌注,重塑血管从而使脉络膜渗出较少;同时为降低PDT引起的长期脉络膜低灌注和继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风险,有人提倡低能量光动力疗法(low-fluence,LFPDT):1/2量的维替泊芬、缩短激光照射时间,降低光通率。此外,虽有文献报道贝伐单抗可通过降低血管通透性来治疗CSC,但对雷珠单抗的报道非常有限,因此So Hyun Bae及其团队通过为期一年的前瞻性观察研究来比较低能量光动力疗法和雷珠单抗对慢性CSC患者的疗效。
在观察的3 2 例(3 4 眼)CSC患者中,有病程持续超过6个月的,也有反复发作的,这些病人被随机分配到两个组:一组用LFPDT治疗一次(18眼),二组用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连续3个月(16眼)。经过3个月治疗,若视网膜下积液(SRF)没有消退或再发,则需要二次治疗(rescuetreatment):在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一组患者,用LFPDT治疗二组患者。疗效评估标准为视网膜下积液的全吸收,另外还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和荧光造影表现。
结果显示:12个月后,一组中有16眼(88.9%)没经过二次治疗SRF全吸收,而二组中只有2眼(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一组中的2眼(11.1%)和二组中的11眼(68.8%)都在初次治疗的3个月后经过了二次治疗,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在6个月之内,一组患者的中心视网膜厚度较二组患者大(P <0.05);6个月之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提高程度普遍较二组患者大,但除了在第3个月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吲哚菁绿荧光造影结果一组患者(16眼,88.9%)脉络膜高渗透表现,相对于二组患者(0眼)明显减少(P <0.001)。
因此作者认为, 低能量光动力疗法比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能更有效地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傅浩杰 译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