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林顺潮医生,梁晓莹博士
引言
眼睛需要有一定的压力来帮助维持球状,这种眼内的压力特称为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在以往,6-21mmHg被认为正常范围的眼压。但其实眼压对视神经的影响因人而异,并不能一概而论,有病人即使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但仍会出现视神经的损伤。
根据眼压的高低,青光眼可以分「高眼压性青光眼」(High Tension Glaucoma)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两大类。当眼压大于21mmHg,则认为患上高眼压性青光眼。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病人即使眼压正常,却仍出现视神经损伤等青光眼的徵状。因此,现时新的诊断标准认为:只要眼压上升超过视神经所能容忍的程度,导致视神经伤害,进而影响视野,甚至视力,便是患上青光眼。
眼压是青光眼的治疗成效的重要指标。高眼压性青光眼病人需要透过用药来把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而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而言,最理想是能把眼压控制在8-12mmHg之内,或从基线(Baseline IOP)降低30% 左右,研究更显示每降低1 mmHg的眼压便能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达10%。若目标眼压达到后,病情仍有持续及进一步的恶化,便须再下调目标眼压,直至病情稳定为止。
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青光眼的诊断、监控及治疗等各方面都有令人鼓舞的发展。但临床上却时不时会见到有青光眼病人即使在接受治疗之后,每次到诊所检查时眼压不高,神经损坏却仍然继续恶化,研究指出,这可能与病人眼压的波动有关。眼压就如同血压,24小时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有病人可能日间眼压不高,但夜间眼压却飙升而自己未能发现,因此出现「眼压稳定」但视神经损伤恶化的情况。
以往对于眼压的监控和调整药物多只限于参考病人到诊时的眼压数值,病人可能覆诊当时眼压良好,但其实医生对病人一日中眼压的波动和每次覆诊之间眼压的波动却无法详细了解。不过,藉助现代科技的创新,在不久的将来,青光眼病人有机会可以通过无线的24小时眼压监控仪来连续记录全天的眼压情况,给医生提供参考数据,来更好地监测青光眼,以及对药物作出适时的调整。
青光眼病人的病情监察
青光眼诊断和监控的主要指标包括︰
(1)眼压、(2)视野、(3)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简称RNFL)、(4)视神经的视杯与视盘比例(Cup-Disc Ratio,简称CDR)及(5)视力等。其中,量度眼内压不但有助青光眼的分类,更是监察治疗效果的重要临床指标之一。
眼压监控的重要性
眼压作为重要参考数值之一,会被医生用作病情控制和目前药物成效的判断指标。然而但从定义上来看,眼压高于视神经能承受的程度就可认为“过高”,但这个眼压,指的是一天中哪个时间的眼压?一般来说,大部分人的眼压一天中不同时段会有起伏,以往认为,夜间睡眠时眼压最低,而早上起床到十时的眼压,为一天最高点,因此评估青光眼药物的降压效果,主要测量白天眼压变化,并以此检视患者用药状态。
不过,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眼压最高时间其实是在夜间睡眠时,而非早晨,而且正常人及青光眼患者皆相同。因此在药物治疗后,日间眼压很好,但视野与视神经仍继续变差的这些患者很可能就是夜间眼压控制不好。
在夜间眼压的对青光眼病人的影响逐渐被重视后,一些连续监控眼压的方法陆续被提出。早期有医生会安排病人住院一晚,定时帮病人测量眼压以获得24小时眼压数值,这一方法对病人的正常休息造成干扰,而休息不足本身亦可能影响眼压,现时已经不常用。亦有监察仪器是将探测仪植入角膜接触镜内,并联通记录仪器,需要病人住院一晚来监察眼压,此种方法因为仪器体积较大,便利性欠佳。因此若能发展对病人干扰小而又有效的24小时眼压便携测量方法,则青光眼病人在家中就可以实现连续眼压测量,将十分有助于青光眼病人监控治疗效果。
24小时眼压监控的最新发展
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达,眼科的仪器设备亦得到高速的发展。目前临床上已经发展出24小时连续眼压监控仪(Continuous 24 hour intraocular pressure monitoring Device)(图:1),病人佩戴含晶片的软式隐形眼镜,通过超高敏感度的探测仪,感应角膜形状的变化,呈圆周式地测量角膜-巩膜交界处的压力变化,获得眼球压力数据。所获得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送到病人佩戴的天线装置,然后再连线到病人随身携带的记录仪,进行数据存储。这一设备已经应用在临床,初期数据表明,这一仪器安全且性能稳定,现时设备已经投入生产。
图1:24小时眼压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含晶片的隐形眼镜来连续量度病人眼压。
而有关24小时眼压监控的最新研究,将设备更进一步改良,发展出植入式无线眼压监控仪(Implanted Wireless Device For Monitoring Intraocular Pressure)。在病人接受白内障手术时,同时植入监控仪器(图2),仪器有特别的供电及数据存储装置,无需外接外界的任何设备,只需医生手持数据读取仪器在眼球前面进行扫描,即可获得眼压数据。而这一研究亦开始应用在病人身上,最新的数据发布在国际权威杂志上,短期研究结果显示所植入的仪器未有引起任何眼部副作用,医生亦能稳定地获得眼压度数。甚至有研究提出将微型感应晶片植入人工晶体内(图3),如此将更提高测量的质量。
图2:最新的植入式24小时眼压监控技术在白内障手术同时植入,目前数据显示仪器安全且性能稳定。(图片摘自重点参考文献2)
图3:微型感应晶片植入人工晶体内将有望进一步提高24小时眼压监控的质量
结语
眼压的监控是判断青光眼治疗成效的重要指标。眼压波动过大,尤其是夜间眼压的不稳定可以对视神经产生负面影响,但目前的眼压监控模式还主要是依靠病人日间覆诊时所获得的数据,目前所发展出来的24小时连续眼压监控,安全并且短期成效良好,寄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广泛地应用在病人身上,这将是青光眼病人的一大福音。
*本文作者与上述产品无任何利益关系。
重点参考文献
1. Mansouri K, Weinreb R. Continuous 24-hour intraocular pressure monitoring for glaucoma--time for a paradigm change. Swiss Med Wkly. 2012; 142: w13545.
2. Melki S, Todani A, Cherfan G. An Implantable Intraocular Pressure Transducer: Initial Safety Outcomes. JAMA Ophthalmol. 2014. [Epub ahead of print]
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国际著名眼科教授林顺潮医生介绍
林顺潮是国际著名眼科教授,先后取得内外全科医学士学位、香港中文医学博士学位、英国皇家眼院士及国际眼科院士。他创办了香港林顺潮眼科中心、香港希玛激光矫视暨眼科手术中心及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他亦是现任特聘教授及眼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眼科医院名誉院长。曾任香港中文眼科及视觉科学系主任13年(1998-2011) 的他,成功把中大眼科打造成全球著名的眼科中心之一。
林教授被视为亚太眼科界主要领军人之一。他为现任亚太眼科候任会长、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秘书长、世界青光眼协会理事。曾任国际眼科医学委员会理事、世界眼科学术会议主席及亚太眼基因协会创会主席等。他发表了逾700篇SCI文章,是《香港眼科医学杂志》及《亚太眼科医学杂志》的创办人和总编辑,曾任或现任多份国际SCI学术刊物编辑委员会成员。
他多年来全情投入内地扶贫除盲工作,致力协助解决国内白内障盲的问题。他是"健康快车" 的创会委员,曾任医疗总监主理医疗工作达8年。他于2004年创立"亮睛工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扶贫除盲大行动,计划于2020年前在中国成立100个扶贫眼科中心("亮睛点"),提供低收费但优质的复明手术。至今,亮睛工程成一共在8个省份成立了25个"亮睛点",为当地人民提供了超过90,000例白内障手术。
林教授曾获多个奖项,包括亚太眼科最高学术成就奖、亚太最佳眼科临床教授奖、世界及香港十大杰出青年、香港人道年奖、健康快车复明大使及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最有礼貌医生奖等。此外,他自2008年开始担任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