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眼病其它 > 新闻详细

四类眼底病不及时治疗会失明!

发布日期:2015-11-01   http://www.zgjsyw.com
导读:四类眼底病不及时治疗会失明!原标题:四类眼底病不及时治疗会失明!吕林教授在为病人检查眼疾图/王永星老年人更应注重定期查眼图/汤铭明受访专家/中山眼科中心眼底病治疗中心主任吕林教授文/羊城晚报记者陈映平谢哲通讯

原标题:四类眼底病不及时治疗会失明!

吕林教授在为病人检查眼疾 图/王永星

老年人更应注重定期查眼 图/汤铭明

受访专家/中山眼科中心眼底病治疗中心主任 吕林教授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映平 谢哲 通讯员 魏春福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看不见东西了,一夜之间变成盲人,这并非耸人听闻,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致盲者近年来呈大幅上升趋势……

坐一次过山车、打一场篮球被撞击一下眼部,然后就看不见了,因高度近视或外伤导致的视网膜脱落意外事件接二连三……

几分钟内,眼前一片黑,跟关了灯似的,有人数分钟后缓解,但有的人再也看不见了,这种被俗为“眼中风”(视网膜血管阻塞)的疾病,也威胁着千万老年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或运动受伤而导致的视网膜脱落、视网膜静脉阻塞、老年黄斑变性,是四种危害性最大也最常见的致盲性眼底疾病,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夺去你的视力,令你从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坠入黑暗的深渊……怎样才能减少和避免各种各样的眼底疾病对视力的侵害?如何才能永葆一双视物明晰的眼睛?为此,我们请中山眼科中心眼底病治疗中心主任吕林教授为大家支招。

最常见的眼底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据悉,目前全国有糖尿病人约9300万人,约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的并发症多样,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变(尤其是视网膜病变)而致盲很常见。吕林教授介绍,临床上接收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大都视力下降得厉害,甚至已经丧失视力。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患者往往容易忽视,直至出现视力严重下降才去医院就诊时,大多已处于病变的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

现状:病人越来越多,大部分是晚期

“20多年前,我刚到眼底病科工作时,见得比较多的主要是视网膜脱落(简称网脱)病人,但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的就诊病人占到科室的60%。”吕林教授如是说。他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在眼内视网膜组织中发生的渗漏性、闭塞性和增殖性的微血管病变,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可惜至今仍有很多糖尿病人根本不重视。

吕林教授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接受采访前一天,他刚为来自汕头的糖网患者、年仅24岁的周小姐实施了手术。周小姐有糖尿病家族史,母亲死于糖尿病,她本人8年前也确诊患上糖尿病。由于不重视,她的血糖控制不好,近半年突然视力变差,不久前突然“看不见”了,右眼视力只有0.2,而左眼<0.1。送到眼科中心后被确诊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专家立即为她进行手术治疗以期挽回视力,但视力究竟能恢复多少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知道。

而一名19岁的广州女孩更悲惨,一年前她一只眼睛突然失明。到医院后,医生怀疑她是糖尿病,这才转到综合医院内分泌科,果然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由于发现太晚、治疗太迟,最终她双眼失明。

吕林指出,糖尿病可引发视网膜、眼底、角膜、结膜等病变,还会造成视力改变,严重者可致盲。其中,最常见的损害是眼底病变。患糖尿病二十年后,超过两成的患者会出现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和视神经病变,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新生血管青光眼,眼睛疼痛难忍,夜不成眠,只能摘除眼球。

建议:患糖尿病五年后,每半年做一次眼底检查

“病人近年越来越多,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在我接诊的因糖尿病致盲的患者中,年纪最小的才几岁,非常可惜。”吕林教授说。他介绍,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取决于患糖尿病时间的长短,血糖、血压、血脂的控制情况和个体的差异性。随着患病时间的增长,一般7-8年以后,就慢慢开始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了。随着时间延长,病变会越来越严重。而肥胖、吸烟、高血脂、妊娠、高血压、肾病等可加重糖网的病情。当然,这跟个体差异也有一定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且严重,更应提高警惕。吕林指出,眼睛存在“糖尿病记忆”,眼底病变一经激发,即使控糖效果不错,病情仍会继续发展下去。

吕林教授建议,患糖尿病五年后,每半年查一次眼底,一定要散瞳检查。专科医生可以在病人眼底刚出现问题时,通过检查看到患者的眼底发生变化。在治疗方面,早期糖尿病眼病通过激光配合药物,病情可实现逆转,而发展到中期进行手术治疗,仍然能延缓眼底损害的进程。但如果拖到晚期才治疗,不仅治疗效果很差,且会面临很高的致盲风险。具体来说,早期单纯性病变,可以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而少量的眼底出血,可给予口服或注射促血块吸收药物,等出血消退后能看清眼底时,再予以激光光凝治疗。如果拖延到中晚期,出现玻璃体积血,一个月仍不能吸收的患者则需要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此时,不仅要切除出血混浊的玻璃体以恢复透明的屈光介质,而且需要剥除眼底新生血管膜,以减少再出血和防止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治疗效果必然比不上早期治疗。

吕林表示,想预防和减少“糖网”对视力的逐步侵蚀,控制血糖是关键。其次,血脂和血压的控制也要兼顾。记者获悉,为降低糖尿病致盲的发生率,广州即将建立糖尿病眼病社区防治网。该项目由广州市和中山眼科中心各出50万元以上资金,选择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区的两家社区医院作为首批试点,计划培训一批社区眼科医生,对早期糖尿病人进行筛查,同时在眼科专家指导下,对查出来的病人进行治疗或转诊。

最防不胜防的致盲病——

视网膜“掉了”

前不久的一则新闻引人关注:苏州市民尤先生双眼1000度高度近视,只因为玩了一次过山车,导致眼睛视网膜脱落,回家第二天发现看不清东西,所幸及时住院治疗,在医院的紧急手术治疗下,视网膜成功复位,视力终于“转危为安”……

坐一次过山车为什么会令视网膜脱落?什么情况下容易引起视网膜脱落(俗称“网脱”)?又该如何预防呢?专家解释道,如果把我们的眼睛比喻为一部照相机,那么,位于眼底的视网膜就相当于眼睛这部照相机的感光底片。当视网膜脱离,就像底片从相机上脱出来一样,失去感光成像功能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永久性失明,后果十分严重。

高度近视、运动撞击和眼外伤等为何容易发生“网脱”?

据介绍,“网脱”是一种较严重、较常见且不可逆转的致盲性眼病,它主要发生在有高度近视者、老年人以及眼球曾受过外伤的人群。视网膜发生脱落可分为裂孔性、非裂孔性和牵引性三种类型,临床上裂孔性的比较多见。裂孔性“网脱”多见于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摘除后无晶体眼或人工晶体眼、老年人以及眼球曾受过外伤的人。高度近视、眼外伤、无晶状体眼等都是网脱的常见危险因素。

我国是全世界最多近视眼的近视大国,据中山眼科中心2009年在广州市荔湾区开展的一项调研发现,15岁-18岁的青少年中,近视率高达75.6%!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变成高度近视眼(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很容易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而“网脱”就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

为什么高度近视人群容易发生“网脱”,这是因为他们的眼轴比普通人要长很多,因此视网膜相应就会薄很多,在一些剧烈运动或高速运转的过程中,原本很薄的视网膜很容易受到前方玻璃体组织的牵拉而出现裂孔,导致视网膜发生脱落。此外,从外因来说,如果受到外力的突然冲击,通过玻璃体的传导,促使视网膜破裂,造成视网膜脱离而失明。如打篮球等运动时候不可避免的身体碰撞,较容易出现这类情况。

“网脱”发生后三天内治疗效果较好

一般来说,当高度近视患者突然出现视力减退,或自觉眼前有固定黑影遮盖,或出现运动后视力有所下降,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这有可能是视网膜脱离的症状。一旦“网脱”发生,病人会在相应的某一个区域看不清或完全看不见,也有的病人会发生眼前有“闪电”感,看东西会有黑影在眼前飘动的感觉,必须及时求治。因为如果脱离范围不大,不影响黄斑部,病人的视力不会有太大影响,但万一时间久,视网膜脱离范围逐渐扩大,影响到黄斑部,病人会出现明显的视力下降,治疗难度大大增加。一般能在视网膜脱落三天内接受治疗,效果会比较好。如果拖延治疗超过1个月时间,此时眼睛内部可能已经发生了玻璃体增殖,简单理解为已经产生疤痕了,导致神经细胞死亡,治疗难度将会增加不少。

“网脱”的治疗是通过手术将脱离的视网膜重新复位以恢复部分视力。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外路(巩膜外加压术)和内路(玻璃体切除术)。前者适合于新鲜且简单的网脱患者,后者则适用于相对复杂的视网膜脱离患者,而且术后往往需要填充气体或硅油以代替被切除的玻璃体,临时支撑眼球。“网脱”容易复发,因此手术后要密切复查,尤其是术后早期,一旦发现有复发迹象,应立即接受相应的补救措施,如视网膜光凝、眼内注气等,否则只有再次手术。

预防网脱三项注意

专家特别提醒,一般来说,身体接触性越强的活动,越容易发生视网膜脱落的危险,像踢足球、打篮球、拳击等。专家建议高度近视者尤其要避免这类剧烈高速的运动,防止眼外伤,还要避免用力揉眼。最好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眼底检查。

预防网脱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避免用眼不当、过度疲劳。不提重物。

2.防止眼外伤。不做打球、跳水等剧烈活动,防止眼部碰撞。

3.预防近视眼的发生,如患近视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尤其是眼底不好的近视眼患者。

最突如其来的眼底病——

“眼中风”

一个周末,林女士在家兴高采烈地看一档相亲的电视节目,忽然发现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家人急忙将她送到眼科医院看急诊,确诊是视网膜血管阻塞,即民间所说的“眼中风”。 

“脑中风”人们比较熟悉,但对于遇到天气寒冷,眼部视网膜血管阻塞、缺血,也就是俗称的“眼中风”发生,很多人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眼中风”其实是因为血管硬化、血管内皮损害形成的血栓,或血管壁上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造成视网膜中央动脉阻;或是视网膜动脉痉挛、断流,引起视网膜神经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致使视网膜水肿、坏死甚至萎缩,严重的可致盲。此病多发于老年人,特别是本身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并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吕林教授指出,如果突然出现视力大幅下降,必须尽快去眼科急诊,排除“眼中风”,一旦确诊要立即进行抢救。由于目前我国“三高”人群出现年轻化趋势,也有一部分中年人不幸“中招”。

抢救要抓住“黄金90分钟时间”

视网膜血管阻塞又分为动脉阻塞和静脉阻塞。其中动脉阻塞最为凶险,在几分钟内甚至是突然间眼前就一片黑暗,就跟关了灯似的。有的患者阻塞为时间极短,数分钟后缓解,但有的“黑了就亮不起来了”。专家表示,视网膜动脉阻塞要第一时间打“120”,如果在6小时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那么相关组织就会不可逆转地受到破坏,导致永久性的失明。而视网膜静脉阻塞,主要症状为中心视力下降,或某一部分视野缺损。它的病程发展远远没有动脉阻塞那么快速和严重,容易被忽视。在静脉阻塞后没经过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虹膜新生血管,并继发血管性青光眼。

专家提醒,“三高”人群要定期检查血糖和血压情况,警惕“眼中风”。视网膜中央血管阻塞会致使视网膜神经系统因为缺氧而坏死,阻塞的时间越久,视力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小,甚至导致永久性失明。所以,“眼中风”的抢救讲究“黄金90分钟”。由于“眼中风”发病前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吕林教授提醒,如果老年人出现突然的、无痛性视力下降或者视物模糊,必须重视,尽快就诊。预防方面,只有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推迟全身血管动脉硬化的出现,改善身体体质,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眼中风”的发生。

最容易被忽略和延误的眼底病——

老年黄斑变性

老年黄斑变性是引起50岁及以上人群重度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成年人致盲的首要疾病之一。黄斑是眼底最重要的区域,主要与视力和色觉等精细视功能有关,黄斑出现病理性改变时称为黄斑病。黄斑病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如老化、遗传、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和眼部其他异常。黄斑病变的症状主要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中心暗点和色觉异常等。

吕林教授介绍说,事实上,“黄斑”并不是“斑”,它是眼底视网膜中央一个重要的视觉结构,集中了大量的视功能细胞,可识别形状、大小、颜色、纵深、距离等大多数光学信号。一旦黄斑区出现病变,就会出现视力下降、看东西颜色变淡、视野中心出现小黑点或视物变形等症状。

吕林教授告诉记者,黄斑变性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与白内障等其他眼部疾病混淆,具有隐蔽性强、危害严重等特点。虽然随着疾病发展,患者会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暗点、视物变形、阅读能力下降、色觉功能减退等症状,然而,不是所有患者都会有这些症状,疾病早期或单眼发病时,症状通常被忽视,因而容易造成延误就医。大多数患者首诊时已发展成为中晚期,即造成了视力不可弥补的损失时才前来就医,不仅治疗难度大大增加,也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年过50,每年查查眼底

老年黄斑变性可分为干性和湿性两个类型,干性最常见的症状为轻度视力模糊、物体变形,严重的视野中出现中心暗点,若不加控制便会发展为更严重的类型,即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湿性老年黄斑变性急性进展期可在短短两三个月内就造成失明的严重后果。及时规范的治疗是挽回视力的唯一有效方法。湿性老年黄斑变性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化的治疗,两年内85.1%的患者视力将降至法律盲(注:视力小于0.1),意味着十个患者中超过八人将失去视力。吕林特别强调,早检查、早发现和早治疗可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提升老年黄斑变性患者的现有视力。建议50岁以上人群每年接受一次眼底检查。一旦出现黄斑变性征兆,如觉得视力模糊、看到的物体有弯曲及变形(如看电线、建筑物的周边出现波浪形),或影像中央出现黑影或白影,就要提高警惕,尽快到大型正规医院,进行眼底镜检查、光相干断层扫描及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等,以确诊是否罹患老年黄斑变性。

专家建议,如果一只眼发生了湿性黄斑变性,一定要定期监测对侧眼,因为如果对侧眼也出现湿性黄斑变性,对患者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2006年以前,全球对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治疗几乎束手无策,临床上主要依赖光动力疗法和激光等治疗手段稳定病情,但难以改善视力且容易复发。近几年,随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的问世,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的治疗有了新突破,随之而形成的抗VEGF疗法也被多个国际临床指南推荐为老年黄斑变性的一线治疗方案。

(责任编辑:admin)

向全国无数位爱心医生提问
(病情描述不能少于10字)
健康小提示:注意不要长时间持续疲劳用眼,保护好您的视力.

特别推荐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