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残联、福州东南眼科医院“残、医”结合,高效推进低视力康复工作 医学是一门“遗憾科学”,虽然现代医学日新月异,但是仍有许多人终身与清晰的世界无缘,属于低视力人群。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低视力人口已达1200多万,我省低视力的人口超过25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低视力人群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尤其是残联、卫生部门大力推进低视力康复工作,取得突出成果。我省低视力康复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省残联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与医疗机构密切合作,将眼科医疗技术与视障康复技术紧密结合,为低视力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视障康复服务。这种建立在医学评估基础上的全程式低视力康复模式的残、医高度合作,保证了低视力康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省15000多名低视力群体受益 “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对低视力康复的投入力度,仅中央彩票公益金就投入5亿元资金,用于对低视力辅助器具的购置。
低视力青少年正在省视觉障碍康复中心康复训练
福建省残联则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启动以低视力康复为主要内容的“福乐视康”行动。“十二五”期间,我省共为1.5万多名贫困低视力者免费适配了低视力助视器,为400多名在校低视力青少年免费适配就学用助视设备,并进行系统专业的康复训练,取得显著的康复效果,让他们能回归正常人的生活、学习,为低视力青少年家庭解除后顾之忧。
残医合力 共同推进
医疗队下乡开展低视力筛查验配工作
“低视力都是由眼病引起的,只有与专业的眼科医疗技术相结合,对低视力的病因及视功能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才能实现低视力助视器的科学适配和有效康复。”福州东南眼科医院负责人如是说。
而福建省残联与福州东南眼科医院、的合作,充分利用了两家省级定点机构在眼科和低视力康复方面的技术优势,在医院内开设低视力门诊,建立转诊制度,使患者在第一时间获得康复救助;积极组织医疗团队赴全省各设区市开展下乡服务,仅2015年,就为全省3000多名低视力患者适配了7000多件低视力助视设备。
福建省视觉障碍康复中心是福建省残联根据中国残联的要求成立的省级专业视障康复机构。该康复中心设在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金山新院内,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设有眼病检查、视力检查、视功能评估、助视器适配、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训练、定向行走训练等七个功能科室,为低视力患者提供从医学诊断→功能评估→需求调查→辅具适配→康复训练的一站式的低视力康复服务。这种康复与医疗高度结合,建立在医学评估基础上的全程式康复服务模式,保证了低视力康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了中国残联的高度肯定。此外,“中心”还多次承办国家级低视力康复培训工作,接受全国各地同行的学习考察,获得了良好的赞誉。
低视力康复任重道远 10岁的琦琦因先天性无虹膜,视力在0.1左右。去年参加了由福建省视觉障碍康复中心组织的“福乐视康”低视力训练营,通过配发台式电子助视器等助视器并进行为期一周系统的康复训练,琦琦的视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以往惧怕看书变为爱学习爱读书,琦琦的各项成绩不断进步,自信心显著加强,克服了以往不爱与同学交往的心理障碍,性格变得开朗乐观,还学习了钢琴演奏。
对于助视器及康复训练给孩子带来的变化,家长们感到十分欣喜。“我们希望越来越多象琦琦一样的孩子,通过低视力康复,快乐成长。”福建省视觉障碍康复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较而言,我国的低视力康复尚处在起步阶段,我省的低视力康复工作虽然经历了“十二五”的长足发展,但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全社会的康复意识不足、专业的康复服务机构少、康复手段相对落后、与低视力患者的需求相对脱节等。据悉,福建省残联正着手进行“十三五”全省低视力康复工作规划。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低视力康复意识。在与低视力康复工作密切相关的医疗、教育等部门及社会各界广泛宣传低视力康复的意义,调动各方资源共同参与低视力康复工作。
其次,大力培育服务机构,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残联将全力推进辅助器具及康复服务的“全覆盖工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机制,构建以定点医院、康复机构为主体的低视力康复服务体系,实现低视力康复工作的日常化、常态化。
此外,福建省残联正依托省康复协会低视力康复专业委员会,加紧制定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建设规范、绩效考核等各项制度规范,构建覆盖全省的服务网络,让低视力患者可以就近就便得到专业的康复服务。
低视力康复工作,任重而道远。既需要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引导,也需要全社会更多的关注,帮助低视力人群减轻痛苦,让他们共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共同构筑伟大的“中国梦”。
相关链接 许多人经过手术、药物治疗以及常规的屈光矫正(即配戴眼镜)后,双眼最好眼的视力仍小于0.3,或视野半径小于10度,仍存在可利用残余视力的,称为低视力。
低视力患者仍存在可以利用的残余视力,通过光学、电子等辅助设备的帮助,通过进行相应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利用残余视力的能力,提高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技能,改善生存质量,更好地融入社会。
(陈晨晖)
福建日报2015年12月2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