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模糊的视力,家长们要么配上一副眼镜了事,要么自信可以通过自身调整恢复,更有甚者认为有激光手术做“后盾”,便对孩子的视力麻痹大意。
在大街上,经常可看到稚嫩的鼻梁上,令人心疼地架着一副厚厚的“啤酒瓶底”,这种现象在青少年人群中越来越常见。
面对孩子模糊的视力,家长们要么配上一副眼镜了事,要么自信可以通过自身调整恢复,更有甚者认为有激光手术做“后盾”,便对孩子的视力麻痹大意。诸多原因种种误区贻误了治疗良机,让一副副眼镜过早地横在了孩子们的脸上。不仅影响孩子的活动,更影响孩子的未来。保护青少年视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2007年1月1日是崭新的一天,本版在恭贺读者新年快乐、健康平安的同时,也提醒大家:关注咱们的孩子们,让他们的眼睛更明亮。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的《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的视力不良检出率5年间持续上升,已和肥胖同时成为青少年健康的最大问题。
报告显示,各学段城乡学生视力不良率分别为:小学生31.67%,初中生58.07%,高中生76.02%,生为82.68%。
从增长幅度看,所有学段学生视力不良率都有明显增加。其中小学生和初中生近视人数分别增长了8.5%和8.7%,成为各学段中涨幅最大的两个群体。
青少年弱视问题更容易被大家忽视
我国各地弱视的发病率多在3%~4%,目前约有三亿多儿童,估计弱视儿童在一千万以上。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儿科主任医师、我国著名儿童眼科专家郭静秋——
什么叫弱视
凡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所引起的远视力矫正视力低于0.9者均列为弱视。换句话说,孩子的眼睛不仅在家长和老师们看来不红不肿、炯炯有神,而且眼科医生用常规检查方法,如裂隙灯、眼底镜等也不能发现眼球本身有明显病变,然而散瞳验光,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后,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这样的眼睛被称为弱视眼。
弱视和近视、远视、散光
近视、远视、散光等眼科疾病统称为屈光不正,常与弱视同时存在,并且常常是产生弱视的原因之一。但弱视与屈光不正不是同一种病情,其主要不同点是弱视眼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后视力不能达到正常,除戴眼镜外尚需进行其他治疗,视力才有可能逐渐提高至正常;而屈光不正者佩戴适当的眼镜后视力即可达到正常,无需其他治疗。
常见影响视力器质性病变
角膜病变:瘢痕,皮样瘤、圆锥角膜等。
晶体混浊: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以及继发于其他眼或全身疾病的白内障……
玻璃体混浊:出血、残存的原始玻璃体或透明动脉、机化……
眼底病变:视神经萎缩、视乳头缺损或发育不良、黄斑发育不良、黄斑缺损、先天锥细胞发育不良、网膜脱离、眼底出血、瘢痕及炎症等等。
弱视与器质性病变是否同时存在
弱视是一种功能障碍,经过及时的、适当的治疗,视力可能恢复或者部分恢复。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视力低下往往不可恢复,但两者有时同时存在。例如眼底有先天异常,矫正视力差的患者,经戴矫正眼镜并进行弱视治疗后,视力有可能恢复或达到正常。所以,遇到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也可试行治疗,以观疗效。
另外,角膜、晶体混浊本身是器质性病变,由此引起的视力低下包括器质性和功能性两个部分,混浊本身影响视力,混浊又使患眼不能接受正常的形觉刺激,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所以在做了角膜移植或晶体摘除后,视力仍不能恢复正常。
再者,目前弱视定义中所称之器质性病变,只是指用常规检查能发现的病变。事实上,在常规检查下,显微结构(细胞或亚细胞结构)的改变是不能发现的。
弱视如何发生
婴儿出生时,眼球、大脑均未完全发育完善,视力很差,新生儿仅对强光刺激有反应,即只有光感。出生早期,视觉系统迅速发育,视力逐渐提高。用电生理的手段检查,幼儿至一岁时视力几乎接近成人。如果在这一阶段双眼或单眼受到某些不良因素干扰,以致使眼到大脑皮层这一视觉通路的发育受影响,就可能产生弱视。
引起弱视的常见原因如下
1、屈光不正
这种患儿生来就有高度远视、散光,少数有高度近视;两眼的屈光度数相近或者相等,双眼的视力往往也相近或相等。这些孩子,如果不佩戴合适的眼镜,看外面的世界就好像一架没有调好焦距的照相机所照出的相片一样,总是模糊不清,这样,由眼传入大脑的冲动较正常的眼弱,以致使眼到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这条神经通路发育不良,从而产生弱视。这种弱视,称为屈光不正型弱视。这种类型弱视,只要佩戴合适的矫正眼镜,视力大多可逐渐提高,如有条件,做视刺激仪训练或短小交替遮盖加精细作业,疗程可以缩短。
2、屈光参差
有些孩子,他们有屈光不正,但一眼度数低,一眼度数高,这就是眼科术语所称之屈光参差。这些孩子的眼睛屈光度数低的眼看东西是清楚的,而度数高的那只眼看东西则模糊。两眼同时看一个物体时,由每只眼传入大脑的冲动不等,在大脑视皮层形成两个清晰度不等的物像,大脑无法将它们融合成为一个,于是视觉中枢主动抑制了模糊的像,只对清晰的像产生反应,久而久之,度数深的那只眼就成了弱视眼,这就是屈光参差性弱视。
3、斜视
是常见弱视原因之一。这种患者有斜视或曾经有斜视,常同时有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斜视的孩子看东西时,有复视或视觉紊乱,复视速成双影或重影,即视一物体成双。这种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呢?斜视的孩子用一眼看一个物体如桌子时,桌子的像落在这只眼眼底的黄斑区,而另一只眼由于位置不正常,桌子的像落在黄斑区旁边的网膜上,由眼底不同部位传入大脑的冲动,在脑子里反应出两个像,这就是复视。而另一方面,桌子旁边的椅子的像又落到斜眼的黄斑区,传入大脑的冲动与另一眼传入的桌子的冲动在同一部位,故桌子、椅子两个像在大脑中重叠在一起,这就是视觉紊乱。由于复视和视觉紊乱,孩子感到极度不适,于是大脑皮层主动抑制了从斜眼传来的冲动,斜眼视力下降造成了弱视眼。
4、形觉剥夺
这是指在出生早期由于某些原因,影响了进入眼的光刺激,使该眼不能产生正常的冲动,也就没有正常的冲动传入到视觉中枢,使眼到视中枢的通路发育受影响,从而产生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与前几种相比,程度严重,治疗困难,疗效差。
5、手术外伤
出生后早期眼部手术或外伤后不适当地遮盖一眼为常见的原因。例如,治疗过一例弱视儿童,是这型弱视的典型病例;患者于出生后一百天时因右眼睑血管瘤切除成型术而缝合眼睑,术后一百天剪开睑缘后发现右眼斜视。四岁半来我院就诊,右眼矫正视力0.1,左眼1.0。经医生、家长共同努力积极治疗后,视力提高到0.9。
这个例子告诫我们,在婴幼儿时期(尤其是半岁以内),如为治疗眼病遮盖一眼时必须十分谨慎,医生和家长都应警惕遮盖引起的视觉剥夺性弱视。孩子到了2~3岁以后,视觉发育日趋完臻,产生视觉剥夺性弱视的危险性就小的多了,即使发生了,治疗也比较容易收效。
6、先天性发育不全
先天性上睑下垂、先天性白内障等等也是常见的引起视觉剥夺性若弱视的原因。目前,由于多数家长与某些眼科医生对弱视知识了解不足,常常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以致丧失了治疗机会。先天性上睑下垂若遮挡瞳孔区,则需尽早手术。先天性白内障,尤其是单眼性,常因为患儿有一眼有正常视力,不影响看东西而被忽略,有时发现了,某些医生也因“孩子过小、全麻有危险”为理由,不给及时手术而失去治疗机会。为争取获得有用视力,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最好在出生后一周手术,最迟不能超过出生后三至四个月,术后还必须给予屈光矫正、弱视治疗。双侧先天性白内障若晶体混浊程度相同,则在第一只眼术后1~3周内,对另一眼手术,否则,后手术的眼视力就不能很好提高。
先天性弱视。这是一种少见的弱视,“先天性”意思是生来就有的,原因不清,有人认为与新生儿期眼底及视路的出血有关,有少数患儿伴有微小的先天性眼球震颤,这种弱视的治疗效果比较差。
弱视有哪些危害
弱视的危害在于:患者不仅视力低下,而且没有完善的双眼视力功能通读精确的立体感。
发现各地弱视的发病率多在3%~4%。我国约有三亿多儿童,估计弱视儿童在一千万以上。
弱视的严重性还在于它是一种发育性疾患,年龄越小,疗效越好,治愈率越高,成年后则治愈无望。相关部门总结了936例弱视儿童的疗效,发现7岁前治愈率达82%~83%,而大于7岁的儿童弱视治愈率仅46%~64%,两组治愈率有显著差异。小儿到13岁以后,眼-大脑皮层神经通路基本发育完善,视力提高的希望极小,更不用说建立完善的立体视觉了。
弱视的严重性更在于这种病常常不被家长和老师们所重视。前面已经提到弱视眼不红不疼,除有斜视者外,外观没有明显改变,相当一部分孩子有一只眼视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所以就不影响他们玩耍、学习,家长和老师们并不能察觉到孩子有视力问题,直到学校检查视力时才被发现。这样,不仅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影响了疗效,而且,由于经常要看病和治疗,与学习之间产生了矛盾,就不能按照医生要求做治疗,影响疗效,甚至由此中断治疗。尤其是重度弱视的孩子,在遮盖好眼后,患眼视力太低,不能看清黑板,不能完成家庭作业,也不能与小朋友们一起踢球、玩耍,所以大多数要放弃治疗,若能早期发现,解决于学龄前,就不会有这样的矛盾了。
如何早期发现弱视
如前所述,影响弱视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年龄,初治年龄越小,疗效越高,所以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那么我们如何才嫩能够早期发现弱视患儿呢?
首先家长对孩子要细心观察,发现线索,为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孩子看书时喜欢将书放的很近;看电视时喜欢往电视机前凑;常常眯眼看东西;或歪头用一眼看;或将面转向一侧,眼睛斜向对侧看;在强光下闭一只眼;有斜眼;孩子对周遭环境反应比同龄儿童差;或在陌生环境中(如在朋友家中)行动不如在熟悉环境中自如;掉东西在地上后,伸出双手摸索寻找,这些都有可能是视力低下的表现,很有可能有弱视或其他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