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亚洲神经眼会(ASNOS)暨第四届全国神经眼科学术会议(CNOS)在北京召开期间,台湾花莲慈济医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蔡荣坤教授给我们带来了“炎症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的精彩演讲,分享了这一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会议期间,非常荣幸地邀请到蔡荣坤教授接受了《国际眼科时讯》的采访,就炎症因子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发生发展过程和药物治疗新进展做了分析和展望。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好发于40-60岁人群的以突然发生的、无痛性的、非进行性的中度视力下降为特征的神经眼科常见疾病,一般单侧起病,之后可累及双侧,所有患者均需检查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排除巨细胞动脉炎(GCA)。主要体征包括瞳孔RAPD(+),视盘苍白水肿(通常为节段性的),火焰状出血等,视野水平缺失,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患者常伴有全身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胱氨酸血症、贫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夜间低血压也被认为是危险因素,尤其对于服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患者。目前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预后不佳。近年来炎症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逐渐越来越受到重视。
无论在动物还是在人体,非动脉炎性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最初产生时均发现了炎症细胞的浸润。这种炎症细胞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生性的,即视神经本身产生的;另外一种是血管来源的,血管来源的巨噬细胞会在发生视神经病变时从血管移行至视神经。最主要原因是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生时神经和大脑之间的屏障,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受到破坏,破坏后巨噬细胞进入,引起炎症反应。血脑屏障受到破坏的时间为病变发生的前三天,三天后血脑屏障会自动修复,所以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如果要进行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生的前三天是治疗最好的时间,如果过了这一关键的时间,炎症细胞就穿过了血脑屏障,炎症反应就会造成进一步的损害。
蔡荣坤教授指出,炎症在动脉炎性和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炎症在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会造成血管的阻塞,病变是通过直接影响血管产生作用的。而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则主要表现为血管的收缩,所以有时并没有造成血管完全的阻塞。虽然两者的作用机制并不相同,但是炎症在动脉炎性和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许多炎症因子参与了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最重要的炎症细胞主要是一些小胶质细胞或者巨噬细胞。如果这些巨噬细胞是从血管移行过来的,还会进一步引起视神经的炎症。这些发现提示我们,现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的改善循环改善缺血的药物外,如果在适当的时机能够降低炎症反应,这样对于视神经的恢复肯定是有帮助的。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
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的作用尚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赞成有些学者反对。蔡荣坤教授指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患者全身血管因素外,年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蔡荣坤教授认为糖皮质激素在某些患者中是有效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有效。现在尚不清楚不为何糖皮质激素对某些患者有效,而对另外一些患者无效,这是需要进一步从临床研究中去探讨的一个课题。从基础研究而言,糖皮质激素的给予是有效的,在进行动物实验时,糖皮质激素的给予是始终有效的。而在临床上由于其他因素的干扰变得比较复杂,这种复杂驱使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到底在临床中哪一种情况会使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更加有效。
对于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蔡荣坤教授指出,现在还未能建立起很好的大家公认的治疗方法。但是有很多药物都在进行动物实验研究阶段,这些进行中的药物如果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则需要进行人体的临床试验,设立对照组和试验组,去积极探索这些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寻求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新的治疗突破。
炎症在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关键的炎症因子参与了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如何在适当的时机干预并阻断这一过程,将对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带来新的治疗契机,目前许多新的治疗药物尚处于动物研究阶段,临床的情况更加复杂多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