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内源性干细胞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取得重大突破
刘奕志教授领衔的国际化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原创论文
3月9日,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兼眼科医院院长、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奕志教授领衔的国际化研究团队,经过18年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利用内源性干细胞原位再生出透明晶状体,首次实现了人体有生理功能的实体组织器官再生,并用于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开辟了干细胞修复组织器官的新方向。原创论文于2016年3月9日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同期刊登的评论认为该研究是未来视觉修复的重要方向。
3月11日上午,中山眼科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公众介绍上述重大研究成果。发布会由中心副主任、眼科医院副院长林晓峰教授主持。
“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新的尾巴,而人的实体组织器官缺失后无法再生,只能用异体组织器官或就象假肢一样的人工器官替代,但异体器官存在免疫排斥,人工器官则缺乏生物活性。”发布会上,刘奕志教授首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切入,介绍了利用内源性干细胞治疗先天性白内障的原理。他说道,治疗白内障的人工晶体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人工器官,处在发育期的婴幼儿并不宜用。干细胞技术的发展为组织器官功能再生带来了希望。然而,现行的干细胞技术多采用外源性干细胞,注入体内,但迄今未能成功。
刘奕志教授介绍研究成果
刘奕志教授团队利用自体内源性干细胞实现晶状体原位再生,用于治疗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该研究团队发现,晶状体存在内源性上皮干细胞,并证明Pax6和Bmi1是维持其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关键因子。目前常规的白内障手术囊袋开口大,损伤内源性上皮干细胞,无法再生晶状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创建了一种全新的超微创白内障术式,将病变组织清除,保护利于细胞生长的基底膜和再生微环境,在新西兰兔和食蟹猴中首次成功原位长出透明晶状体。
刘奕志介绍到,在临床研究中12名2岁以内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接受了这种新术式,并且术后再生出功能性晶状体,临床研究证实了新术式在治疗先天性白内障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研究为白内障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并开辟了组织再生及干细胞临床应用的新方向。
刘奕志表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人体病变组织器官经手术切除以后,也能利用自身干细胞重新长出一个健康的组织器官。
刘奕志教授答记者问
随后,刘奕志教授研究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成员——林浩添副教授和欧阳宏教授先后分享了参与研究过程的感受。林浩添副教授首先感谢自己的老师刘奕志教授,并表示刘教授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一直鼓舞着研究团队,希望通过研究团队不断的努力给患者带来更多好消息。欧阳宏教授表示,在刘奕志教授的研究团队参与医学研究并有重大发现是一件很幸运、很有意义的事情,她将和研究团队继续为医学科学的进步而奋斗。
林浩添副教授分享参与研究过程的感受
欧阳宏教授分享参与研究过程的感受
刘奕志教授研究团队骨干成员
新华社、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健康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新快报、广东科技报、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广州电视台、广东电台、广州电台、南方生活广播、39健康网、家庭医生在线等二十多家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后,刘奕志教授接受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