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眼科专家提醒:翼状胬肉也是致盲的杀手,但大家在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应及早治疗 N海都记者 林宝珍
近来,家住福州仓山的张老根(化名)大爷感觉视力下降,平时爱看的电视、报纸都看不清了,而且老伴还告诉他他眼球上长了东西,白白的。张大爷以为是白内障,上周到东南眼科医院一查,医生告诉他这并不是白内障,而是一种叫做“翼状胬肉”的眼病。
据介绍,和白内障一样,翼状胬肉也是致盲的杀手,而且在我们福建沿海一带发病率比较高,但大家对它了解较少,也不够重视,一些人因此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期,最终造成不可逆的眼部损害,甚至导致失明。
翼状胬肉和白内障有什么区别?该如何对待呢?
误以为翼状胬肉是白内障 东南眼科医院泪器病专科副主任陈正勇副主任医师介绍,白内障与翼状胬肉都是常见的眼病,患病群体也都以老年人居多。两者均可引起患者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觉质量变差,而且黑眼球上都会出现白白的东西等。
由于白内障大家比较熟悉,身边绝大部分老人都有这个毛病,因此,当出现视力下降等问题时,大家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是不是患白内障了。而翼状胬肉,大家对它比较陌生,将它与白内障混淆也就不足为奇了。
翼状胬肉,是一种结膜慢性变性疾病,是睑裂区增生肥厚的结膜及其下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表面,呈三角形(翼状)。因为这块三角形的肉样组织里面有许多血管,它的形状很像昆虫的翅膀,所以叫它翼状胬肉。
简单来说,白内障的“白”在晶体里面,而翼状胬肉的“白”则在眼球(结膜)表面。
对翼状胬肉存在多种认识误区 陈正勇主任介绍,翼状胬肉患者中,长期从事户外工作的人较多,如农民、渔民、盐工等,由于他们的眼睛经常受到尘土、灰沙、日光的刺激,引起结膜及血管慢性病变。因此,翼状胬肉在我省沿海一带是非常常见的眼病,很多沿海渔村的发病率甚至高于白内障,同时它也是致盲的又一杀手。
但是由于大家对它了解较少,存在很多误区:
其一,由于白内障的科普宣传比较多,许多老年患者对“白内障”这个词耳熟能详,却对“翼状胬肉”缺乏认识,通常将二者混为一谈。明明得的是“翼状胬肉”,却以为是“白内障”,没有及时就诊,最终延误了治疗。
其二,由于早期胬肉无明显不适,视力所受影响不大,多数患者认为“翼状胬肉”要等“成熟了”,才要手术,没“成熟”,不能手术,否则会复发。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对很多胬肉患者起了负面影响。
新方法有效解决翼状胬肉复发 其实,翼状胬肉是最早被认识并记载的眼病之一,中医最早见于远古时期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公元前一世纪记为“目生肤入眸”,唐宋时称之为“胬肉攀睛”。
陈正勇主任介绍,胬肉长太大会造成角膜散光,甚至角膜斑翳,导致视力下降,严重的胬肉会遮盖瞳孔,甚至导致失明,这时再手术,已经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只要胬肉带来不适症状,就要尽早就医,请专业的医生帮忙给出治疗建议,及时治疗。
翼状胬肉可以手术切除,阻止其对视力进一步影响。另外,翼状胬肉经常处于充血状态,影响美观,年轻患者手术的目的是为了美观。
陈正勇主任还介绍,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手术方式的不断改进,胬肉术后复发的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比如,采用切除联合干细胞移植技术,在将胬肉切除后,从健康的角膜缘取一块干细胞,移植到切除部位,形成正常的角膜缘功能,术后复发率就减小到1%以内,给广大翼状胬肉患者带来福音。
(海峡都市报2016年12月7日 A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