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执业”为何叫好不叫座 来源:健康报
全国政协委员黄洁夫日前对媒体坦言,“医生自由执业是医改方向”。新一轮医改启动之后,重视医生的价值已渐成共识,但医生依然在抱怨自己的收入偏低,百姓依然纠结于看病难。政协委员在此次两会上再次重提医生自由执业,对发挥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最大限度地解放生产力,具有现实意义。
早在本世纪初,《执业医师法》实施不过四五年之后,就有医疗界人士建议修改法律,放宽医生执业许可的限制,允许医生自由执业。此后几乎每年两会,都有类似的建议见诸媒体。不过,与舆论的热闹相比,在现实中,这一提议却应者寥寥,面临不小的顾虑和阻力。
这种顾虑和阻力,既来自医生群体,也来自政府管理部门。对于医生而言,一方面,如果没有和执业限制相伴的“身份”,就不能拥有相对稳定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另一方面,现阶段医疗机构给医生提供的晋升发展平台,依然因为性质的不同差距显著。在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医疗市场歧视与壁垒依然并存的背景下,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医生对于自由执业的热情。
对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而言,旧有的人事管理体制和执业许可管理,看似降低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却忽略了这一体系中最核心的“人”,模糊个体的价值,其管理的效果可想而知。
卫生系统的改革不仅要聚焦自己的小圈子,同时要着眼于与更高层面的体制变革相呼应。比如,在医疗机构中如何推行事业单位改革等。而最关键的,是政府如何认清自己,处理好“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的关系。